一路好走 ! 奧斯卡有份角逐提名電影《七五計劃》讓人反思生命自主權!「預設醫療指示」可選擇舒適地度過最後一程?
奧斯卡電影頒獎禮剛剛圓滿結束,大家在熱烈討論得獎影片的同時,筆者亦看了一套發人深省的電影 ——《七五計劃》。這套代表日本參與角逐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電影,描述在不遠的未來,日本政府允許75歲以上的長者選擇安樂死,以解決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負責執行的單位還提供十萬日元補助,從心理建設、身後準備到財務規劃的一條龍服務作全面協助。
電影描述了78歲的獨居婦人阿道眼見同齡友人積極加入計劃,卻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的餘生。同時,計劃各個崗位的人員包括公務員、照顧員和心理輔導員也陷入生死難題。這個不存於現實社會的臨終計劃,卻擁有生活般的真實,同時為筆者帶來了生命自主權的思考。
有別於安樂死「尊嚴死」以自己選擇的方式迎接死亡
電影《七五計劃》沒有在現實中發生,但高齡化社會已是事實,而伴隨而來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其實有關於安樂死(Euthanasia)這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多年來引起了廣泛討論,目前全球僅有8個國家把安樂死合法化,但條件各異且嚴苛,在大部份亞洲國家社會氛圍普遍亦難以接受或討論,令安樂死議題發展變得緩慢。
這個議題在早已踏入超高齡化社會的日本進度亦十分緩慢,其實早在1976年日本已開始談論這個議題,更成立了「日本安樂死協會」,但可能由於安樂死議題仍具爭議性,1983年改名為日本尊嚴死協會(Japan Society for dying with dignity),目前的目標為推動「生前遺囑」(臨終醫療的預先指示),並推廣拒絕過度維生醫療的意願書與「尊嚴死」立法。 日本尊嚴死協會表明尊嚴死針對於意識喪失且無治癒希望的末期病人,依據病患的「生前遺囑」,經醫生判定後,不做延長生命的積極治療措施,任其自然死亡。 相較之下,與安樂死積極提前終結病人生命有所不同,兩者的共通點是「絕症的末期」和「當事人自主決定」,而決定性的差別在於是否「積極結束生命」,到2002年底,也就是協會成立的第26個年頭,會員人數已超過10萬人。當中大約80%的會員年齡在65歲以上。由此可見,對比起安樂死,「尊嚴死」的道德問題似乎較容易為人所接受。
電影《七五計劃》擁有生活般的真實,同時為筆者帶來了生命自主權的思考。(圖片來源 : 日本尊嚴死協會)
日本尊嚴死協會(Japan Society for dying with dignity)推動「生前遺囑」(臨終醫療的預先指示),並推廣拒絕過度維生醫療的意願書與「尊嚴死」立法。(圖片來源 : 日本尊嚴死協會)
香港 : 預設醫療指示 選擇舒適地渡過最後一程
我們都明白,單是為了延長生命的醫療程序導致人生晚期生活品質低落,亦與死前的尊嚴問題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香港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s)亦開始備受關注,本港現有約152萬65歲及以上的長者人口,當中不少在離世前或會罹患末期疾病。調查結果顯示,絶大多數(88%)的本地成年人表示,在生命末段寧可選擇舒適地渡過最後一程,而不是盡量延長生命,引證了預設醫療指示的重要性。
可是,政府在2016年的委託調查顯示有86%的本地成年人未曾聽過預設醫療指示,但74%的受訪人士在知悉該概念後認為這是可取做法。而2012年至2018年期間只有5561份向醫管局作出的預設醫療指示,可見大眾市民對預設醫療指示的認知率甚低,加上醫生與病人家屬在預設醫療指示是否有效的問題上經常出現爭議,在未有相關法例規定前,令指示較難執行。某些醫護人員根據法例須在緊急情況下對危急病人施以復甦治療。根據《消防條例》(第95章),即使病人已作出預設醫療指示,輔助醫療人員仍須令病人「復甦或維持其生命」。這些都令預設醫療指示難以在實際運作時得到廣泛應用,需要政府和相關單位加強宣傳和培訓,同時制定相關法例和指引,以確保病人的意願得到尊重和執行。
由醫管局臨床倫理委員會發布的資料提出「預設醫療指示」能體現病人自主、同時亦符合病人的最佳利益,更重要的是能減輕臨終的痛苦(資料來源 :「預設醫療指示」?病人、家屬知多些!)
筆者上星期在日本東京teamLab Planets身體互動體驗型美術館(TeamLab Planets TOKYO)一個場境,沉浸在「漂浮於落花世界」的光與影當中,從萌芽到生長、從綻放到凋謝、從枯萎到凋零、從落下到滋養生命,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當中的一個循環,猶如有落花才能結果,死亡也許是生命重新的掌握。 我們不能掌握死亡的到來,更不能預知死後的光景,能掌握只是對待死亡的態度及對生命的反思。但願我們除了可選擇在世的生活外,也能為自己的離開方式作出選擇。
沉浸在「漂浮於落花世界」的光與影當中,
筆者明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當中的一個循環,猶如有落花才能結果,
而死亡也許是生命重新的掌握。
Comment
暫無回應